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选介(三)

言传身教传递善美家风

  靳国芳家庭

  

  “我们一定会将荣誉化作动力,把善美家风传承下去。”日前,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,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,靳国芳在现场接受表彰,回忆起这段经历,她仍然激动不已。

  靳国芳今年83岁,家住石家庄市裕华区建南社区。老伴儿郭普林今年85岁,曾经是一名军人。

  “我和老伴儿都是热心肠,退休后,我俩总想为社区居民做点事情,发挥余热,让雷锋精神在居民中发扬光大。在我看来,雷锋精神是永恒的,余热也可暖人心。”靳国芳说。

  1992年退休的靳国芳,在社区找到了自己的“舞台”。

  建南社区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是典型的老旧小区,空巢老人多、困难群众多。她从帮助身边困难群众开始,搞起了志愿服务。为了方便大家联系,靳国芳把自家的电话号码公之于众,干脆办起了从不关机的“大靳热线”。

  为小区加装天然气管道、协调规划小区停车位……热心服务居民的靳国芳,2004年被推举为业主委员会“一把手”,她的名声越来越响,“管的事儿”越来越多。她也获得诸多荣誉:河北省道德模范、河北省优秀志愿者……

  对于靳国芳的付出,郭普林用行动给予支持。“炊事员、接线员、拍摄录像员、电动三轮车驾驶员、卫生员,我管自己叫‘五大员’。”郭普林说,“为了方便老伴儿接电话,家里装了4个分机,厕所也有一个。她一坐车就晕车,要是去远一点的地方,我就用电动三轮载她。”

  多年来,靳国芳和老伴儿相濡以沫,言传身教培养子女良好品德,树立了孝老爱亲、友善睦邻的淳朴家风。

  在靳国芳家中的墙上,悬挂着一家人的合影。大家庭三代人相处,其乐融融。“小家和谐了,大家就和谐了,祖国才能够幸福、兴旺。”靳国芳说。

  在靳国芳的影响下,晚辈们工作、学习之余,也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。靳国芳介绍,“我们大家庭常年坚持家庭聚会,每逢节假日,儿女们就带着我们老两口去春游、采摘、看文艺演出,有时在家中唱歌,大家庭相亲相爱、互谅互助。”

  “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把良好家风、志愿服务、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,以小家庭带动大家庭,为社会的和睦贡献了力量。”建南社区党委副书记吴玉杰说,“靳国芳的家庭营造出的良好家风,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文明家庭最美好的模样。受靳国芳的影响,社区很多年轻人也加入了‘学雷锋志愿者工作站’,积极奉献,关爱家人,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作出努力。”

  “生命不息,服务不止。”虽然已是耄耋之年,靳国芳说,只要干得动,她会一直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(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)

  山乡巨变的坚强后盾

  范振喜家庭

  

  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,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如今的富裕村、文明村。

  这都是因为有一名好书记范振喜——他在身患癌症、历经生死磨难的情况下,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,把周台子发展成拥有十几亿集体资产、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的“塞北山区第一村”。

  范振喜的家庭是成就这一巨变的坚强后盾,也是和谐文明家庭的典范。日前,他的家庭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。

  1987年,范振喜上任之初,周台子“一穷二乱民心散”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让周台子改变面貌。治穷先治乱,他接连砍出“三板斧”:收矿点、清理陈欠、治理乱砍滥伐。

  这“三板斧”却先砍到了自家兄弟。他硬是把原镇企业和村委会承包给亲二哥的矿点收归了村集体经营。他的无私,为全村发展、百姓获益奠定了第一块基石。

  1991年秋天,范振喜为村办企业考察项目时,不小心接触到放射性物质,患上血癌。做骨髓移植手术光押金就得10万元,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他怕自己的日子不多,悄悄去给妻子挑了一件衣服,给儿子买了个玩具,“以前没有时间和你们过多相守,这就作为最后的弥补吧!”

  得知范振喜生病的消息,乡亲们伸出了温暖的手。短短几天,全村村民自发捐款10余万元。连不认他这个兄弟的二哥,也决定为他捐献骨髓,并在他住院时,翻新了他的房屋,为他买了家电,给了他一个温馨幸福的家。

  范振喜任职33年,与血癌抗争28年,多次病倒在工作岗位,三次大手术,四次接到病危通知。骨髓移植手术后,大剂量的放化疗破坏了他的泪腺,他患上了严重的眼干燥症。但他从没有停下脚步,舍小家顾大家,一心扑在工作上,无暇顾及家庭和自己的身体。

  近年来,范振喜先后被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全国三农模范人物”“全国优秀退伍军人”等荣誉称号。周台子村先后获得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“全国敬老模范村”等多项国家、省级荣誉。

  在范振喜的身后,有妻子刘丽华的强大支撑。她不仅照顾他的身体,教育儿子、操持家务,还担起了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。尤其每当父母生病的时候,她都守在床前,无微不至地照顾。

  父亲的敬业,母亲的劳累,唯一的儿子范立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。他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,尽量减轻母亲的负担,不让父母操心。儿媳平捷明理贤惠,勤恳敬业。十里八乡的人都说,范振喜这个家庭妻贤子孝、和谐文明。

  但不幸的是,刘丽华患上癌症,然而两次手术范振喜都因为工作没能到医院照顾。

 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范振喜连续二十几天坚持奋战在防控一线,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,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。在抓好本村防疫的同时,他还组织大家为一线医护人员捐款。他带头捐款一万元,又替一名困难党员和5名75岁以上的老党员捐款1000元,妻子、儿子、儿媳都捐了款,影响带动全村为武汉捐款20万余元。(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)

  “家庭档案”里的家国情怀

  骆宗明家庭

  

  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,令人振奋。”日前,滦州市滦城街道杨家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“老爷爷宣讲团”带头人骆宗明老人正在给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。

  今年79岁的骆宗明是滦州市一名退休干部,在他的家中,一本本“家庭档案”颇为显眼。“我从1959年开始坚持记录家庭里的大事小情,这已经成为我家独特的‘档案’。”骆宗明介绍。

  去年,骆宗明发动全家人,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,把他记录的内容逐条整理,并加入了图表、照片和一些老物件,最终归纳成14大类,388本的“家庭档案”。

  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这些档案既是我们家庭的‘独家记忆’,又是咱们国家发展变迁的‘国家记忆’。”骆宗明说。

  在诸多的“家庭档案”中,有一张手绘的个人工资增长曲线图,一条红色的曲线昂扬向上,从1959年一直延伸到了2019年。骆宗明老人感慨地说,1959年,他的工资是26.5元,2019年,每月退休金已增长到5139元。“这条红色曲线记录的不仅是我的工资变化,更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节节升高的幸福指数!”

  在他的“家庭档案”里,还增加了一份特殊档案。从2006年开始,他和几位老党员,走遍了当地91个村,采访了451名老人,把当年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事总结编写成了一套3万多字的乡土教材。他们还曾到全镇的中小学校巡回宣讲这套“特别”的教材。

  骆宗明常说,在他心中有两个家,一个是小家,另一个则是国家。无论是388本的家庭档案,还是3万多字的抗战故事乡土教材,这些都是他留给家里最宝贵的财富。

  “爸爸送给我们每家一个‘档案本’,就是让我们记住,不管走到哪儿,都不要忘了‘小家’和‘大家’。”四女儿骆艳青说。

  骆宗明在教育好后辈的同时,积极发挥余热,热心公益事业。他深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,希望通过自己的宣讲,让孩子们学习传承老一辈吃苦耐劳、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。

 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乡愁,2015年,骆宗明提议筹建了民俗博物馆,带领老同志共收集物品560余种,3980余件。“这不仅是我们老一辈人的乡愁,也是你们的乡愁,希望你们不仅要记住,更要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!”每次为青少年朋友介绍展品的时候,骆宗明总是言之切切、谆谆教导。

  关心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,骆宗明先后荣获“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”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(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)

  建好小家温暖大家

  童莉家庭

  

  “不好意思,刚刚在开会。”在衡水市人民医院,护理部主任童莉总是很忙,记者的电话打了多次才接通。

  “做护理,就得把患者当亲人,像对待家人一样。”童莉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  今年2月17日,省卫健委组派第七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,童莉主动报名参战并带队驰援武汉。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,童莉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、精于团队管理、善于做病患思想工作的特点,把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医护人员凝聚成了一支高效、主动、积极的团队。

  在武汉,她梳理出《护士人力调配方案》《交接班制度》等13项工作制度及流程,建立了“组长-副组长-护士”三级管理模式。工作中,她格外用心、用情,关爱每一名队员,对患者更是视为亲人,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上,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,激发大家共克时艰的斗志。

  3月16日,在圆满完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驰援任务后,童莉又带队转战雷神山医院,接管了两个病区,并再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无论在哪个病区,她都是病区医患口中最为亲切的“河北童姐”。

  在婆婆眼中,尽管工作忙碌,但童莉仍是一个称职的好儿媳。2007年,童莉的婆婆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,先后3次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,每次住院都是童莉贴身照顾。

  治疗期间,婆婆每过3个月就需要到协和医院复查,为了减少等待时间,童莉每天早晨四五点就提前去排队挂号,等到就诊时再把婆婆从宾馆用轮椅推到医院。十几年如一日的陪伴,童莉的婆婆身体奇迹般地出现好转,婆婆逢人就夸童莉孝顺。

  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,童莉一直坚守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的医者美德,在工作中严于律己、兢兢业业。在她的带领下,衡水市人民医院护理部被授予“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”,她也先后荣获“全国医院护理管理先进个人”“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”“全国杰出护理工作者”“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  工作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。童莉说,平时工作繁忙,爱人就承担了家庭的大部分事务,辅导面临中考的女儿、照顾父母,成为她最坚强的后盾。在驻村扶贫和支援武汉期间,童莉的弟弟弟妹和小姑都到家里来帮忙,带孩子、做饭、照顾老人,帮助解决童莉的后顾之忧。

  好的家风代代相传,看到母亲在武汉无私奉献的精神,童莉的儿子万文治大学毕业后,主动参加了消防员招录,在日常训练中,他不怕苦不怕累,得到领导和同事称赞。女儿就读初中,学习刻苦、乐于助人,在疫情期间,还主动当起了“小小防疫宣传员”,在童莉的指导下为班里的同学演练卫生七步洗手法,科普防疫知识。(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)

  从孝百业成 家和万事兴

  付宏伟家庭

  

  付宏伟是邢台市威县方营镇孙家寨村一名“80后”,也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。自2010年起,付宏伟家庭开始悉心照顾全村孤寡老人,建起“没有围墙”的敬老院。2018年,他的家庭荣获第十一届“全国五好家庭”称号,日前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。

  付宏伟和父母经常在村里举办敬老爱心活动,妻子焦瑞爽每到寒暑假,便从石家庄带着儿女回村里做文明志愿者。一家人孝亲敬老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,在他们的榜样带动下,目前威县已培树225个孝亲敬老村。

  传了好几辈人的烛台是付宏伟家的宝贝。“只要咱家有一口饭吃,别人有难处,来咱家吃饭就不能撵人家走。”付宏伟的爷爷把烛台留下来时曾告诉他,长大以后要学习蜡烛照亮别人,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光照亮自己。爷爷的这番话,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付宏伟心里。

  2010年底,付宏伟父亲得了一场重病,回家看望父亲时发现,全村1200余人,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,7个孤寡老人,80多户都是空巢家庭。付宏伟怀着“百善孝为先,尽孝不能等”的信念,决定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,返乡孝敬父母,孝敬全村老人。

  2011年,他开始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,带领几名义工坚持每天给老人们送去饭菜和衣物,近10年来风雨无阻。每到冬天,付宏伟还每月组织两次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洗脚的活动,每次洗完脚都给老人换上新棉袜,临走时还为每位老人送上米、面、油等生活用品。

  除此之外,为营造孝子光荣的浓厚氛围,每年重阳节付宏伟出资举办孙家寨村“慈母”“孝子”评选活动,让孝亲敬老道德模范成为乡亲身边的榜样、楷模。同时,还用家庭积蓄在村里建起了“空巢老人服务站”和“老人免费洗澡堂”。房子外围墙壁都比正常的厚一倍,确保冬暖夏凉;洗澡堂台阶两侧设有缓步台;卫生间里既有蹲位,也有坐便器,处处体现对老人的关爱。付宏伟家庭和义工们的善举感动了全村人,得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理解和支持。

  “付占刚,9月12日,面粉一袋……”付宏伟的爱心记录簿上的名字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,都是乡亲们从最开始时的不理解到支持的见证。“经常是早上开门后,看见村委会门口有米、面之类的物品,也不知是谁放的。”乡亲们以这种方式默默支持着付宏伟。

  人心换人心,黄土变成金。为支持付宏伟供养老人,几户村民联合起来免费提供了一块地建孝道菜园,种的菜不仅供老人食用,还免费送给全村人分享;听说付宏伟想给老人建敬老院,全村的党员干部和几十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给敬老院免费提供土地;村民们有的捐钱、有的捐建材、有的捐器材,有的主动来当义工干力气活……

  每月在饺子宴上看到老人聚在一起吃饺子的场景,付宏伟满是欣慰。“人数最多的一次饺子宴,有1200多人呢。”付宏伟说。(河北日报记者 董琳烨)

 

三河首页    资讯广场    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选介(三)
创建时间:2020-12-11